最新技术早班车 | 听,来自技术前沿的声音--众智网「安徽三祥」
发布时间:2020.01.08        阅读次数:

新材料

“三环桥”结构帮助理解分子筛拉曼光谱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的化学工程系Wei Fan和化学系Scott M. Auerbach研究团队通力合作,通过使用纯硅分子筛合成、表征实验及基于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模拟计算拉曼光谱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上述结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得出了分子筛拉曼信号应该归属于一种更为复杂的复合结构——“三环桥”——的结论。


双金属氧化物空心球/碳材料协同构建柔性自支撑锂硫电池正极

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王红强团队设计了一种双金属氧化物NiFe2O4空心球和碳(rGO/CNTs)材料协同构建的柔性硫正极材料。


基于硫醇与二硫键交换反应的超大蛋白质纳米薄膜的合成及应用

陕西师范大学杨鹏教授团队利用半胱氨酸(cysteine)与特定蛋白质进行硫醇-二硫键交换反应,打断蛋白质部分二硫键,进一步引发蛋白质的部分解折叠并在界面聚集,形成了超大二维蛋白质纳米薄膜(例如900 cm2)或涂层。


高容量、高稳定聚酰亚胺锂电池正极材料

东华大学张清华教授、赵昕副研究员等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含苯醌结构的新型二胺单体AQPDA,将其与两种不同的二酐PMDA和NTCDA聚合分别得到两种聚酰亚胺正极材料PMAQ和NTAQ。




化工领域

大连化物所发表两面神粒子研究综述文章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健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钱昆团队合作,发表了题为《两面神粒子:设计、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Janus Particles: Design, Preparation,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综述文章。


金纳米簇协同双极电致化学发光构建单界面多目标物同时检测新方法

西南大学袁若教授课题组在电致化学发光高通量生物传感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 上。


首次实现羟基含量高达26.5mol%的功能化聚丙烯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的崔冬梅研究员和法国图卢兹大学的Laurent Maron联合报道了利用稀土金属催化剂前体实现的高活性和高1,2-选择性的联系类单体的配位聚合及其与丙烯的共聚反应。


FeOOH_CoO纳米针阵列——通过相界面调控提高电解水性能

闽南师范大学汪庆祥教授团队与新南威尔士大学赵川教授团队合作,通过简单、快速的浸渍法在CoO修饰的泡沫镍(NF)基底上原位制备了一种具有异相界面的FeOOH/CoO纳米针阵列。



生物医药

新研究有助早期防治神经性疼痛

德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抑制神经性疼痛的方法,这有助于对该疾病的早期防治。


德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德国研究人员近日表示,他们找到了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机理,这一发现有助于未来改善针对疟疾的药物。


南京医科大学发现与肥胖相关的炎症“刹车”蛋白

南京医科大学课题组近日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中有一种蛋白,能像“刹车”一样减轻慢性炎症对机体的损伤,该发现对治疗与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有启发意义。


北京生科院开发环形RNA定量和剪接体转换识别新方法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研究开发了环形RNA定量和差异表达分析的新方法——CIRIquant。与常用的环形RNA分析软件相比,CIRIquant可以更准确对环形RNA转录本进行识别和定量,并为环形RNA的差异表达分析提供了便捷的一站式分析工具。



光电芯片

金属所等五重孪晶形成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周刚等人合作,采用高分辨原位透射电镜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两种五重孪晶的形成机理。


沈阳自动化所图像拼接伪造检测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沈阳自动化所边缘计算课题组研发了一项基于运动模糊的图像拼接伪造检测新技术,克服了小分片图像上难以获得可靠运动模糊核、相机曝光过程中机身3D运动路径难以估计、3D路径在不同位置投影差异性等问题,为图像拼接伪造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非共价键相互作用构筑高性能弹性纤维应变传感器

西南石油大学李云涛教授和向东副教授及合作者,通过增强导电纳米填料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弹性纤维应变传感器。


锂金属电池电解质设计的进展与展望

天津大学的罗加严教授团队从锂金属电池电解质(液)设计的角度出发,在线发表了Recent progress of electrolyte design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前瞻性论文,对近期电解质(液)方面的代表性工作进行了点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加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