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技术早班车 | 听,来自技术前沿的声音--众智网「安徽三祥」
发布时间:2019.11.11        阅读次数:


2019/11/1

Friday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户外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















打破水化层限制,新型万能胶遇水即粘!

天津大学的刘文广教授团队通过多乙烯基单体与多巴胺的迈克尔加成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同时具有疏水的骨架和亲水黏附的儿茶酚支链的支化聚合物粘合剂(HBPA)。


物理交联热塑性,实现低粘附材料可循环利用

广州大学吴旭研究团队围绕可逆氢键物理交联和低表面能均质非结晶等框架设计合成出系列具有不沾水油的低粘附性,并兼具热塑性和溶解选择性的聚氨酯材料,使低粘附材料可通过简单加热或选择性溶剂溶解实现多次加工成型循环利用。


抗冻导电纤维素水凝胶,不洗去溶剂的意外收获

武汉大学王洋、吕昂副教授和张俐娜院士成功制备出一种抗冻的离子导电纤维素水凝胶,可用作拉伸、压缩及温度传感器。不同于传统水凝胶,其抗冻特性使得其在零下温度仍然可以良好工作。


单胶束定向组装合成介孔材料

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李晓民研究员团队综述了单胶束结构的制备和介孔材料的单胶束定向组装,包括低维和3D介孔结构,以及由单胶束定向合成的多级和非对称介孔结构。通过单胶束组装可以制备多种结构。


幻数家族迎来新成员 “34”终获证实

中国香港大学、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和法国原委会(CEA)科学家携手开展的新研究首次证明,34是中子的幻数,这意味着拥有34个中子的原子核更稳定。


高载量原子分散催化剂制备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梁海伟课题组与博士林岳以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储胜启合作,使用高比表面积硫掺杂介孔碳(meso_S-C)为载体,基于贵金属与硫之间的强键合作用原理(根据软硬酸碱理论,贵金属和硫分别属于软酸和软碱,因此二者之间可形成强共价键),制备出一系列高载量原子级分散贵金属催化剂,包括Pt、Ir、Rh、Ru以及Pd,其中金属Pt的载量可以达到10 wt%。


胶原基多孔炭——设计、制备及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换应用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王峰教授,黄雅钦教授和张正平副教授研究团队从富含胶原生物质的结构组成出发,系统地总结了CPCs的结构设计与合成方法,介绍了不同CPCs在电化学能源存储以及转换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锚定在碳纸上的MoP/Co2P复合材料用于催化高效析氢

合肥工业大学杨庆华课题组制备了锚定在碳纤维纸(CFP)上的MoP/Co2P复合材料,用于酸性体系下高效催化水电解产氢。该体系以CFP为载体,采用水热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通过调整金属前驱体的摩尔投料比,实现了两种金属化合物在碳纤维纸上的沉积;再通过低温磷化方法成功构建了具有最佳摩尔比的MoP/Co2P/CFP复合催化剂。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叶绿素合成关键酶晶体结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程奇带领的课题组首次揭示了叶绿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光依赖型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三维晶体结构,对认识蛋白质结构如何控制重要光驱动酶的催化作用产生重大突破。


新基因疗法成功挽救淋巴瘤患者

德国弗莱堡大学医院首次用一种新颖的基因疗法治疗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所谓的CAR-T细胞疗法,将患者的免疫细胞(即淋巴细胞)在实验室中经过基因改造,从而可以识别并抵抗癌细胞。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β淀粉样蛋白原纤维结构揭开

德国科学家团队开展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首次报告了从阿尔茨海默病和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脑组织中分离的β淀粉样蛋白原纤维的结构。这一成果为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结构基础提供了新认识,亦有助于相关药物开发。


科学家发布藏族人群三代测序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并解析全基因组结构变异

《国家科学评论》杂志在线发布了第一个藏族人群高质量参考基因组。该成果旨在利用长片段基因组数据从头组装藏族人群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以期解析藏族人群基因组中的大片段结构变异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遗传贡献。


石墨烯“打底” 中国科学家制备出高速晶体管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首次制备出以肖特基结作为发射结的垂直结构晶体管“硅—石墨烯—锗晶体管”,成功将石墨烯基区晶体管的延迟时间缩短了1000倍以上,并将其截止频率由兆赫兹(MHz)提升至吉赫兹(GHz)领域,未来将有望在太赫兹(THz)领域的高速器件中应用。


纳米电子元件要素量子点接触首次构建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劳伦斯·莫伦康普教授领导的团队利用其开发的汞碲(HgTe)量子阱,首次成功构建了一个纳米电子元件基本要素——量子点接触(QPC)。


深圳先进院等实现自驱动柔性器件神经刺激和突触可塑性度量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詹阳课题组同电子科技大学薛欣宇、张岩课题组合作,构建出基于摩擦电效应的柔性电子皮肤,可以实现无电池、自驱动的电刺激并引起神经响应。


基于关联电子材料的p型透明导电薄膜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在基于关联电子材料的p型透明导电薄膜研究中发现:关联氧化物中电子关联强度的调节是探索高性能p型TCO材料的有效途径。




汇众人智慧

聚多方之力

解技术难题

承技术转移

本期有您感兴趣的技术成果吗?

您有技术成果推荐给我们吗?

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或者需求,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期待与您共同促进技术转移事业的大发展!

下期我们不见不散~

联系电话:0551-65542448/65532720

邮箱:ahzhongzhi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