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
中美团队新型手性无机纳米材料研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研究员课题组、多伦多大学EdwardSargent教授团队开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无机纳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需要搅拌!淀粉样蛋白纤维气凝胶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Raffaele Mezzenga教授课题组使用一种全新的材料——淀粉样蛋白纤维气凝胶清除水中有机物。
没有生长因子,水凝胶也能促进骨形成
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孙宏晨教授(通讯作者)和英国诺丁汉大学Alvaro Mata教授(通讯作者)等近日报道了一种促进骨再生的复合水凝胶体系HA-Tyr-Lap-GHK-Cu2+。
高强度、循环可塑、可恢复性全生物多糖基水凝胶
王新灵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系列高强度水凝胶、功能化水凝胶和类弹性体水凝胶材料用以构建生物粘结剂、智能驱动器及柔性传感器等。
化工领域
质谱研究助力发现可见光诱导[2 + 2]环加成反应
清华大学质谱研究团队利用质谱高灵敏度的特性,且质谱的电喷雾源具有可完好的保持溶液相中已形成的非共价复合物的特点,成功的表征到反应底物中羰基化合物与烯烃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实现可见光诱导C=O键和C=C键[2+2]环加成产生含氧杂丁烷,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
单层Bi2WO6的亚表面缺陷工程提高其光催化活性
近日,比利时鲁汶大学Maarten Roeffaers教授团队联合福州大学的龙金林研究员团队利用单层Bi2WO6的层状三明治结构[BiO]+-[WO4]2--[BiO]+成功引入了非表面W缺陷,并以此为模板催化剂,研究非表面缺陷在光催化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在太阳光照射下实现了苯甲醇的高效高选择性氧化生成苯甲醛。
银或钪催化重氮转化反应机理研究
近日,重庆大学白若鹏博士和蓝宇教授等研究者选择了银或钪催化的重氮化合物与1,3-二羰基化合物交叉偶联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
利用席夫碱反应合理构建D-L-A型光致电子转移荧光探针
近日,福建医科大学陈伟课题组在利用AuNCs成功构建PET荧光探针实现阿霉素检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席夫碱反应合理设计高效简便的D-L-A型PET荧光探针的方法,并应用于酸性磷酸酶(ACP)的测定。
生物医药
具有局域加速能力的脱氧核酶荧光探针用于细胞内miRNA的高灵敏检测
郑州大学屈凌波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具有局域加速能力的脱氧核酶荧光探针(Accelerated-DzFN)用于细胞内疾病相关miRNA的检测。
40%以上新冠肺炎源于院内交叉感染
美国《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团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论文。这项名为《武汉地区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38例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的研究发现,在武汉中南医院确诊的首批138名患者中,有41.3%被认为是在这家医院内感染的。
氟化壳聚糖增强声敏剂+过氧化氢酶的粘膜递送,原位超声治疗膀胱肿瘤
苏州大学的刘庄教授和深圳大学的吴松教授(共同通讯作者)联合报道了一种能高效对抗膀胱癌的透粘膜自产生氧的声动力学治疗纳米平台。
超声波可转换纳米酶增强超声动力治疗多药耐药细菌感染
厦门大学的郑南峰教授、刘刚教授和陈小兰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联合报道了一种超声波可转换的纳米酶系统(Pd@Pt-T790),在超声波激活过程中可控制的催化产生氧气,助力产生ROS,从而降低了与低氧相关的屏障以增强了SDT的疗效。
光电芯片
声学所提出一种改进的联合局域空时自适应处理算法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水下航行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郝程鹏团队提出了一种利用阵列对称特性的联合局域化降维空时自适应处理(JDL-STAP, Joit Domain Localised-Space Time Adaptive Processing) 方法。在减少计算量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样本有限情况下的混响抑制性能。
近代物理所完成加速器新组合模式的首次束流调试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完成常温直线加速器(SSC-Linac)、分离扇回旋加速器(SSC)与同步加速器(CSRm)新组合运行模式的首次束流调试,成功得到了320MeV/u的209Bi 55+束流。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直线+回旋+同步的三种不同类型加速器独特组合运行的大科学装置。
可批量化制备的高输出功率柔性可穿着热电织物取得新突破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张坤研究员“智能可穿戴纺织品”团队在柔性可穿着热电织物方面取得突破,研究成果“Carbon nanotube yarn based thermoelectric textiles for harvesting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ing electronics”在英国皇家化学会(RSC)杂志《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
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金属负极形貌演变及容量衰减的可视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孙富博士等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三维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对不同手段改性的锂金属负极(锂铝合金、人造SEI膜和AAO隔膜保护)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形态进行了原位同步辐射成像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s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