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技术早班车 | 听,来自技术前沿的声音--众智网「安徽三祥」
发布时间:2019.12.27        阅读次数:

新材料

基于垂直取向与梯度交联的可编程三维形变液晶弹性体

湘潭大学谢鹤楼课题组和北京大学陈尔强课题组合作,结合垂直取向和梯度交联构筑一种可编程三维形变液晶弹性体。


松香基小分子水凝胶剂参与构建的水包油型凝胶乳液

江南大学的宋冰蕾课题组以松香树脂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氧化铵表面活性剂R-6-AO。


巨负热猝灭和高色稳定性的新型氟氧化物红色荧光粉

江西理工大学的叶信宇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具有巨负热猝灭效应和超高色稳定性的CsMoO2F3:Mn4+氟氧化物红色荧光粉。


二维超分子有机骨架材料(SOFs)检测偶氮还原酶活性

在武汉科技大学梁峰教授和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共同指导下,博士生张浩制备了一种双刺激响应的二维SOF材料,用于检测大肠杆菌内偶氮还原酶的活性。



化工领域

大连化物所实现高途径选择性物质能量传递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质高效转化研究组(1816组)研究员赵宗保团队成功构建出甲酸驱动、非天然辅酶介导的途径选择性物质和能量传递体系,为理性调控胞内能量传递和二氧化碳固定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大连化物所提出一种用于提升锌基电池性能的锌均匀沉积诱导策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研究员李先锋、张华民团队,提出了一种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3D多孔碳毡电极上溅射金属锡层的策略,在水系锌基电池中实现了对锌沉积形貌的诱导,有效降低了锌的电化学沉积过电位,缓解了锌枝晶的生长,使锌基电池的库伦效率与循环寿命显著提升。


无金属催化烯烃硫醚化反应——高效构建新型AIE分子

华南师范大学汪朝阳教授课题组和华南理工大学江焕峰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发的无金属催化的亚磺酸钠还原反应作为一种绿色的硫醚化方法,可在二芳基乙烯上引入硫醚基团得到系列S-桥连的AIE化合物,其对芳基的调控能构建具有AIE效应的DPVS分子库。


仿生纳米海绵介导的自适应的氧气调节和自由基清除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

郑州大学药学院张振中团队开发了一种工程化的纳米红细胞(Mn3O4@nanoerythrocyte-T7,MNET),通过自适应的氧气调节和自由基清除作用来重塑脑梗微环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生物医药

实验表明吃魔芋能预防老年痴呆

日本北海道大学客座教授五十岚靖之和特任副教授汤山耕平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源自魔芋的神经酰胺能减少β-淀粉样蛋白(Aβ)积累。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等揭示胆固醇代谢产物调控先天免疫抗感染的新机制

IMMUNIT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红艳团队与上海大学教授魏滨(原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实验室合作的研究成果:Targeting 7-dehydrocholesterol reductase integrates cholesterol metabolism and IRF3 activation to eliminate infection。


中国科大研制远程可控的磁控微纳机器人用于靶向药物治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微纳米工程实验室在利用调制结构光场高效加工微纳机器人及其细胞移植、靶向药物运输方面取得新进展。


海洋所软体动物发育演化研究获进展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研究组题为Dorsoventral decoupling of Hox gene expression underpin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ollusc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Hox基因在软体动物早期发育中的表达模式,提出了软体动物身体模式发育演化新机制,为理解动物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光电芯片

中外研究人员将光量子计算态空间维数提高百亿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与中外合作者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20光子输入60×60模式干涉线路的玻色取样量子计算,输出了复杂度相当于48个量子比特的希尔伯特态空间,其维数高达370万亿。


上海光机所在量子辐射反作用理论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发现,超强激光和高能电子束的碰撞可甄别电子动力学的经典和量子电动力学(QED)行为边界,为理解极端强场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提供了重要途径。


同时实现可穿戴无线通信和电磁屏蔽防护

美国马里兰大学Po-Yen Chen教授团队报道了通过在乳胶上沉积由MXene和单壁碳纳米管(SWNT)组成的褶皱织纹状涂层得到一种可伸缩导体,该材料呈现很好的力学稳定性,并将这种S-MXene导体首次用来制备高性能可穿戴天线和电磁屏蔽体。


紫磷晶体及紫磷烯的合成与表征

西安交通大学张锦英课题组成功合成了宏观尺寸紫磷单晶并剥离出紫磷烯,首次精确接触紫磷的晶体结构,并详细的研究了其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