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技术早班车 | 听,来自技术前沿的声音--众智网「安徽三祥」
发布时间:2019.12.25        阅读次数:

新材料

超弹性抗疲劳碳纳米纤维气凝胶研制成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研究团队与梁海伟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热解化学控制,将结构生物材料热转化为石墨碳纳米纤维气凝胶,其完美地继承了细菌纤维素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结构,具有显著的热机械性能,并实现了大规模合成。


金属所等在天然生物材料力学理论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项目研究员刘增乾和研究员张哲峰等在前期对多种典型生物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与损伤机制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若干天然与人造材料性能优化设计的共性原则,主要包括:梯度结构取向效应、原位结构再取向效应和多级“缝合”界面效应。他们揭示了以上设计原则的内在力学原理,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力学理论,为新型高性能仿生材料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无金属碳材料用于高性能K-CO2电池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戴黎明教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郭再萍教授团队基于先前对三维碳电催化剂的研究,开发了一种简易的方法来获得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氮掺杂的碳纳米管和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物(N-CNT / RGO)的电催化剂。


MOF材料在潮湿条件下高效分离乙烷/乙烯

暨南大学李丹、陆伟刚研究团队研究人员合成得到一个微孔的含笼状结构的MOF材料(JNU-2),连接笼状腔体的通道孔径为3.7 Å。在通道上的氧原子精确排列,可以与乙烷分子形成多重氢键,从而增强了JNU-2对乙烷的选择性吸附。




化工领域

高效保护涂层可延长工具寿命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工艺技术大学“莫斯科钢铁合金学院”开发出防止汽车和工具零件磨损的高效保护涂层。这种保护涂层可防止汽车零件和金属加工工具磨损、氧化和腐蚀。


化学所研制出拉伸倍数超过104倍的超拉伸聚合物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宁课题组提出强、弱动态键协同作用获得超拉伸性能的策略。他们采用较弱的离子型氢键和较强的亚胺键交联聚丁二烯(PB),在拉伸过程中,少量的亚胺键用于维持网络结构,避免发生不可逆破坏,而大量的离子型氢键则耗散能量。这两种机制的协同作用使交联PB的最大拉伸倍数超过13000倍。


微流控精准组装及外消旋体手性测量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孙佳姝课题组在微流控精准组装及外消旋体手性测量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Enantiomorphic Microvortex-Enabled Supramolecular Sensing of Racemic Amino Acids using Achiral Building Blocks”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不对称Pacman型双卟啉高效催化氧气还原

陕西师范大学曹睿课题组以不对称 Pacman 型双核钴卟啉来研究氧气还原的特性。该课题组设计了一种不对称双核钴卟啉,并在电催化氧气还原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生物医药

中美科学家合作的科研成果有助玉米增产

中美研究人员参与的一个团队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成功解析了玉米细胞一个重要信号开关分子——G蛋白对玉米发育及免疫信号的双重调控机制,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指导。


遗传发育所揭示MED25调控JAZ基因可变剪切的机制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传友研究组长期致力于解析茉莉酸信号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该研究组的研究发现,MED25还可通过对ΔPYJAZ表达水平的精细调节,从而实现了对茉莉酸信号激活强度的精准调控。


蛋白纳米笼表面精准功能化及其靶向运输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李峰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先恩联合团队,借助蛋白纳米笼的空间可寻址特性(addressability),利用可控自组装和高效点击化学反应,成功在Dps迷你铁蛋白纳米笼上实现了靶向配体RGD肽的精确可控修饰,获得了六种具有特定配体数目(1、2、12、24)和空间分布(均匀或成簇分布)的纳米颗粒模型。


苏州医工所在凝血指标测量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周连群课题组近期开发了一种新的P-Lamb波传感器,能高灵敏度地测量aPTT。




光电芯片

我国科学家揭示钙钛矿材料中电荷输运独特量子干涉效应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李跃龙副教授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洪文晶教授团队、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科林·兰伯特院士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钙钛矿材料在纳米尺度电荷输运中的独特量子干涉效应,为制备基于量子效应的钙钛矿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


人工斯格明子的规模合成与探测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陆轻铀、博士冯启元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马付胜合作,利用自制的磁力显微镜系统(MFM),在人工合成反铁磁多层膜中发现了一种可在几开尔文到300开尔文(K)宽温区稳定存在,能规则排列且尺寸连续可调的新型人工磁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结构。


物理所在水系钠离子电池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E01组博士生蒋礼威在研究员胡勇胜、副研究员索鎏敏的指导下,通过将三氟甲基磺酸四乙基铵(TEAOTF)盐和三氟甲基磺酸钠(NaOTF)盐共同溶于水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含惰性阳离子的超高盐浓度Water-in-Salt电解液(9 m NaOTF + 22 m TEAOTF)。


智能超材料助力磁共振成像

波士顿大学Xin Zhang教授团队利用智能化非线性电磁超材料显著提高了MRI成像的信噪比(SNR),有望不久后实现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