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技术早班车 | 听,来自技术前沿的声音--众智网「安徽三祥」
发布时间:2019.12.02        阅读次数:

新材料

在材料表面“种植”多功能胶束刷

邱惠斌教授与Ian Manners教授合作报道了一种在材料表面活性生长嵌段共聚物胶束刷的方法,该胶束刷的密度、长度和壳层化学等均能被精确调控,而且通过后修饰可以灵活地引入各类功能分子或纳米粒子,因而在催化、抑菌、分离等诸多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蜘蛛丝般超韧性!仿生矿化有机-无机杂化纤维

浙江大学唐睿康教授和刘昭明博士将骨硬度高的优势与蜘蛛丝的特点相结合,利用无机羟基磷灰石和有机聚乙烯醇PVA分别模拟刚性结晶和柔性无定形嵌段,制备仿生矿化有机-无机杂化纤维。


神奇“玻璃”!摩擦能变透明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研究所王中林院士、朱光研究员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爱华教授合作,提出了一种自供电的光学开关(OS),它由离散表面蚀刻的单电极TENG和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器件组成。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TENG的输出电压来触发PDLC设备中的液晶(LC)对准,从而快速地将其最初的半透明状态转换为瞬间的透明状态。


表面等离超材料中的手性Purcell效应在室温下实现对单层半导体中能谷电子的调控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郑跃兵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 及合作者将单层二硒化钨嵌入莫尔手性超材料中,实现了在室温下对二维材料能谷中的电子运动进行基于手性的调控。




化工领域

中国科大提出晶相混合策略设计在酸性环境中极端稳定的高性能电催化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团队和高敏锐课题组提出一种“晶相混合”策略,成功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在酸性电解液中展现高度稳定性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研究人员将立方相的二硒化钴(CoSe2)进行“严苛”的碱热处理(5 M KOH,200oC)促使立方相CoSe2部分结构转变为正交相CoSe2,成功制备一种新颖的混合相CoSe2结构,在酸性介质中展现出优异的水还原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能。


铁/钴/镍单原子修饰g-C3N4骨架CO2电还原至C1产物的微观机理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鲁效庆教授与香港城市大学胡志文教授及合作者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铁/钴/镍修饰的g-C3N4单原子催化剂上CO2电还原机理,从微观角度阐明了g-C3N4骨架上不同掺杂原子对于CO2吸附、电催化CO2还原及产物选择性的影响。


供体-受体氰基咔唑类超分子用于高效的可见光产氢

深圳大学米宏伟团队为了解决有机光催化剂面临的激子结合能高和结晶度低两大问题,设计了供体-受体超分子体系。


长寿命锌空气电池:二维氮掺杂碳纳米管/石墨烯杂化双功能氧电催化剂

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教授团队在碳纳米管/石墨烯杂化双功能氧电催化剂(GNCNTs)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生物医药

首个植入式磁共振探测器问世

由德国和瑞士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高灵敏植入设备,能以前所未有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探测大脑的生理机能。研究人员称,这一突破性设计有望在生命科学领域“大显身手”。


中外科学家发现6.1亿年前胚胎化石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与英国、瑞典、瑞士学者合作,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类6.1亿年前的胚胎化石。这是迄今人类发现最古老的与动物相关的胚胎化石,为揭开动物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新线索。


广州生物院发现磷脂调控多能干细胞命运的全新“烽燧”模式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研究发现磷脂在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过程中发挥动态重塑功能,并鉴定出其中的磷脂酰乙醇胺为多能性获得和维持中的关键脂类分子,其通过信号转导调控“间充质-上皮转换(MET)”这一重编程早期关键事件。


让细菌“爆炸”的新型抗生素

Kim Lewis教授团队再次发现一种新型抗生素——darobactin, 一种发光杆菌的代谢产物,含有7个氨基酸的短肽,可通过结合一个关键外膜蛋白bamA,选择性杀伤革兰氏阴性菌。




光电芯片

新型头盔 更好防护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弹性微点阵护垫,这种护垫可以承受单次撞击和一系列撞击,比现有的用于足球头盔的最先进的泡沫材料更好。


基于水/氧循环的生物光电化学体系用于太阳能转化与存储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团队通过构建基于水/氧循环的生物光电化学模型,实现了一体化体系下太阳能的连续转化与存储,为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合肥研究院成功合成流体金属氢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极端环境量子物质中心团队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功获得了氢和氘的金属态。这是固体所量子中心研究团队继成功合成流体金属氮(Nature Commun. 9, 2624 (2018))之后在轻质元素高压研究上取得的又一突破。


聚集诱导纯有机双重磷光应用于制备非掺杂发光二极管器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国庆教授团队与上海纽约大学孙翔教授合作通过在联咔唑化合物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聚集诱导磷光(AIP)的分子材料,利用AIP分子制备得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相对较小的效率衰减,显示出高达5.8%的外部电致发光效率,超过了传统纯荧光器件效率的理论极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