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技术早班车 | 听,来自技术前沿的声音--众智网「安徽三祥」
发布时间:2019.11.25        阅读次数:

新材料
基于III型氮化物半导体的混合结构光发射器件和紫外日盲光电二极管探测器

近日,南京大学的刘斌教授在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的一篇研究进展中报道了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团队在混合结构光发射器和紫外日盲光电二极管探测器两个方面的主要成果。


利用电子显微技术观察分子筛孔道中的客体分子及主客体相互作用

近日,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的韩宇教授的团队与浙江工业大学朱艺涵教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郭鹏研究员、重庆大学的张大梁教授等人合作,利用扫描透射相位差衬度(iDPC-STEM)高分辨成像技术在实空间内直接观察到了分子筛中的客体分子。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高氮掺杂的多孔微晶碳钾电负极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李振声成功研发出高氮掺杂的多孔微晶碳纳米材料,其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表现出高容量和长循环特性。


合肥研究院在高性能纳米晶钨基合金研制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前锋课题组在纳米结构钨基合金研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压力辅助低温致密化烧结法成功制备出高强度双纳米结构钨材料。




化工领域
舞动的“双翼”守护自由基

近日,清华大学化学系王朝晖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姜玮副研究员报道了基于苝酰亚胺的稳定自由基阴离子。


Cd2+离子可有效延长窄带隙钙钛矿的电子扩散长度

近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黄劲松团队发现,通过在窄带隙钙钛矿中加入微量Cd2+离子,可以有效减小窄带隙钙钛矿的自掺杂现象并提升电子扩散长度,从而把窄带隙钙钛矿电池和对应的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分别提高到20.3%和23.0%。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乔波涛、中科院院士张涛团队在单原子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在甲烷干整反应中羟基磷灰石负载镍(Ni)原子催化剂不仅具有高活性,而且具有本征抗积炭性能。研究揭示Ni单原子活性位上CH4发生不完全解离,避免C物种生成,从源头上避免了积碳生成。


宁波材料所在多相催化生物质转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非金属催化团队以淀粉来源的果糖为原料,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多相催化制取5-羟甲基糠醛(HMF)工艺,率先在千吨级规模上实现了催化剂、溶剂循环套用,并与浙江糖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HMF、呋喃二甲醇、呋喃二醚、OBMF等产品。在前期产业化研究基础上,团队围绕六碳糖高值化路线依次开展了单糖异构、HMF合成/氧化/还原/胺化催化剂研究。




生物医药
可擦拭纳米纤维素口红

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院士团队联合名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一款可擦拭的纳米纤维素口红,成功解决口红在卸妆时带来的色料残留问题,可随时擦拭卸妆,并且可彻底清洁。


BCNP1参与调节B细胞受体的信号传导及B细胞凋亡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王继扬教授课题组通过micro array技术发现一个新的在B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分子BCNP1,其参与调节B细胞受体的信号传导以及B细胞的凋亡。


原子精度的金团簇作为红外二区荧光探针

天津大学张晓东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谢建平教授团队合作设计了一种原子精度的红外二区荧光分子,它由25个Au原子和18个谷胱甘肽配体组成,具有独特的笼状结构,可以通过配体和Au原子之间的电荷转移在700-1350 nm范围发出荧光。


王晓东团队《PNAS》发现新化合物,保护线粒体,拯救神经疾病!

近日,发表在《PNAS》上的一篇研究中,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团队发现的一种蛋白质有助于逆转实验动物中风样神经损伤,该研究有朝一日可能会将人类从痛苦的神经疾病中解救出来。




光电芯片
光照辅助合成减少钙钛矿电池缺陷

近日,天津理工大学印寿根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常晶晶教授等人在连续气相沉积法制备钙钛矿薄膜过程中,采用不同波长的光(红、绿、蓝和白光)照射辅助钙钛矿合成。


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可以从大炮中直接发射的变形无人机

据外媒The Verge报道,无人机是空中不可思议的有用机器,但是让它们起来并持续飞行可能很棘手,特别是在拥挤,多风或紧急情况下,而速度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来自加州理工大学和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有趣的解决方案:从大炮中发射出无人机。


科学家开发柔性机器人ElectroSkin:可模仿蜗牛爬墙壁

从毛毛虫和蜗牛上获得灵感,来自布里斯托大学的科学团队将这种特性融入到现代化机器人,制造了一种小型、有弹性的柔性机器人ElectroSkin。团队已经设想了ElectroSkin的诸多未来应用场景,其中包括部署在危险区域,甚至是作为自动墙壁清洁器。


深圳先进院在柔性钠基双离子电池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团队成员在柔性钠基双离子电池方面获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