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技术早班车 | 听,来自技术前沿的声音--众智网「安徽三祥」
发布时间:2019.09.25        阅读次数:

新材料
木质纤维和蛛丝合成材料可替代塑料

芬兰研究人员利用木质纤维和蜘蛛丝成分研发出一种新型生物基材料,未来有望用作塑料的替代品。


深圳先进院等发表多铁材料前瞻展望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江宇等在国际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发表题为Multiferroics under the tip: probing magnetoelectric coupling at the nanoscale(《针尖下的多铁:纳米尺度磁电耦合的探测》)的前瞻展望性文章,对该领域研究进展做了点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图案化二维材料的电磁功能——用于GHz、THz、光频微纳器件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曹茂盛课题组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Electromagnetic Functions of Patterned 2D Materials for Micro Nano Devices Covering GHz, THz, and Optical Frequency”的综述文章,总结了近期二维材料,特别是图案化二维材料,在微纳电磁器件领域的研究进展。


金属硒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全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

美国阿克伦大学巩雄教授团队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在片层石墨烯(Graphene nanoribbon, GNR)上生长Co0.85Se 和 Bi2Se3,得到Co0.85Se/GNR 和Bi2Se3/GNR复合电极材料 。





化工领域
山西煤化所在双金属催化剂协同效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覃勇及其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Origin of synergistic effects in bicomponent cobalt oxide-platinum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reaction 的研究论文。


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技术完成工业试验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陕西榆林进行了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技术的工业中试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催化剂性能和反应过程的多项重要参数超过设计指标,总体性能优于实验室水平。


上海微系统所在氧气析出反应催化剂活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刘吉山与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合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uning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LaNiO3through Alloying with Strontium to Enhance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ity 的文章。


可以在低温下使用的高活性ROMP钌催化剂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的Soon Hyeok Hong小组通过调整配体结构,开发出了基于N-乙烯基磺酰胺的十多种钌催化剂。他们通过改变催化剂的空间和电子特性来调整其引发速率。通过在磺酰基部分上引入强吸电子的三氟甲基获得了超快引发的催化剂。






生物医药
科学家揭示铁基纳米酶广谱抗流感病毒机制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彭大新课题组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高利增课题组发现并揭示了铁基纳米酶通过模拟酶催化反应灭活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这有望为流感防控提供“新利器”。


光镊控制或将血细胞变药物“运输车”

俄罗斯国立核研究大学莫斯科物理工程学院与芬兰奥卢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研究了用激光镊子从外部控制的血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开发把药剂输送到机体所需系统的新疗法。有关专家指出,该研究方向对免疫疗法、制造人造血液和其他生物医学领域很重要。


合成生物学领域生物智造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所合成基因组中心副研究员戴卓君与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游凌冲合作,通过结合工程细菌与智能材料实现生物智造。


成都生物所在水稻秸秆固态厌氧消化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闫志英项目组硕士研究生刘杨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水稻秸秆固态厌氧消化产沼气的特性和其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农作物秸秆无害化、资源化管理策略,为利用固态厌氧消化处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提供科学依据和奠定了基础。





光电芯片
极化荧光分析能测量水中重金属数量

莫斯科国立钢铁合金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使用极化荧光分析,测量水中重金属数量的方法。该方法快速、高效,有助于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我国成功研制ITER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

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极向场6号线圈(PF6线圈)竣工交付,将通过海运方式运送至法国ITER现场。


化学所在有机光伏电池的室内光应用方面取得进展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实验室侯剑辉团队深入研究并发展了有机光伏电池在室内光下的应用。该团队设计合成了新型非富勒烯受体IO-4Cl,与聚合物给体PBDB-TF混合,获得了吸收光谱与室内光源相匹配的光活性层。


微生物所创建出新一代生物光伏系统

为了提高BPV光电转化效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李寅研究组另辟蹊径,设计并创建了一个具有定向电子流的合成微生物组,来解决蓝藻直接产电活性微弱的问题。通过在遗传、环境和装置层面的设计、改造和优化,研究人员有效克服了两种微生物之间生理不相容的问题。由此创建的双菌生物光伏系统实现了高效、稳定的功率输出,其最大功率密度达到150 mW/m2,比目前的单菌生物光伏系统普遍提高10倍以上。